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培训专题
【本专题只针对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委托定制(有一定人数要求),不面向个人学习】
更新日期:2024-06-06 访问次数:14404次
2022年4月,文化和旅游部、教育部、自然资源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国家乡村振兴局、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《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,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,制定企业、人才、项目、用地等方面政策举措,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,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,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,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推动乡村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。为贯彻落实《意见》,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,助力各地干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,将优秀的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、时代审美相结合,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。
【培训地点】浙江大学校内。
【培训师资】高校学者(以浙大为主)、党政干部、企业高管和智库行业专家等一流教师队伍。
【培训费用】根据培训人数及具体培训方案而定。
【培训证书】浙江大学颁发的“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结业证书”。
【课程设置】课程仅供参考,可根据委托单位量身定制培训课程。
【培训方式】面授学习(理论授课、现场教学、案例教学、情景模拟等);线上学习(录播、直播相结合);混合式教学(面授学习+线上学习);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。
课程内容(仅供参考,可根据需求定制)
|
天数
|
|
乡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路径探索
|
半天
|
|
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
|
半天
|
|
发展乡村文化旅游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
|
半天
|
|
以优质内容打造未来乡村文化场景
|
半天
|
|
文化乡愁——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文化振兴
|
半天
|
|
农文旅产业融合及县域乡村旅游规划
|
半天
|
|
乡村文化资源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
|
半天
|
|
乡土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的灵魂
|
半天
|
|
农耕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农村经济发展
|
半天
|
|
壮大文旅消费新业态——乡村视野和创新路径
|
半天
|
|
实施文体康养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精品
|
半天
|
|
基于民族文化与资源优势的旅游产业规划与建设
|
半天
|
|
品牌、产品、节会、文创——旅游目的地四大IP创新
|
半天
|
|
特色小镇文化内涵打造与旅游功能开发
|
半天
|
|
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创产业模式创新
|
半天
|
|
古村落、古文物保护下的旅游开发
|
半天
|
|
非遗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再开发
|
半天
|
|
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策略与新旧动能转换
|
半天
|
|
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、新模式
|
半天
|
|
重返生活——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策略
|
半天
|
|
乡村演出项目开发与乡村演出队伍建设
|
半天
|
|
守正创新: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音乐文化
|
半天
|
|
茶与旅游的融合发展
|
半天
|
|
“国潮”兴起——“老字号”年轻化、网红化转型之路分析
|
半天
|
|
浙江经验
|
乡村文化振兴的“窗口”:浙江创新实践
|
半天
|
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和非遗保护利用的浙江案例
|
半天
|
|
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——以嵊州东王村为例
|
半天
|
|
以桐庐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实践与探索
|
半天
|
|
产业融合引领美丽乡村建设——以安吉竹、茶产业为例
|
半天
|
|
生态康养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 ——以乌镇雅园为例
|
半天
|
|
现场教学
|
主题:民宿经济发展
|
半天
|
乌镇雅园
主题:“健康医疗+养生养老+休闲度假”的模式探索
|
半天
|
|
主题: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“双创”——以越剧为例
|
半天
|
|
白马湖文化创意园(白马湖生态创意城)
主题:文创园区规划、建设、运营与动漫产业发展
|
半天
|
|
主题: 探索遗址保护新道路
|
半天
|
【培训保障】
1、办学设施:现有报告厅、U型教室、情景模拟室等各类教室,为教育培训提供了完善的教学保障。
2、住宿服务:除新宇培训楼、干训楼、浙江大学培训服务中心、神农宾馆等校内住宿外,还与校园周边近百家宾馆签订了合作协议。
3、饮食服务:校区内现有自助食堂、怡和楼自助餐厅、池畔苑餐厅、神农海鲜坊等可提供饮食服务。
4、生活保障:校区图书馆拥有藏书百余万册;田径场、篮球场、排球场、网球场等设施齐全。
【全过程质量管理】
1、培训前:组建项目工作组全程服务,并公布联系方式以及时协调解决问题;成立班委会,明确班委的工作任务与要求。
2、培训中: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、监控课堂纪律;专、兼职教学督导随机听课并提交质评报告;建立微信工作群和质控日报机制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管。
3、培训后:将从项目概况、教学安排、学风建设、学员反馈等方面认真总结培训实施情况,形成该培训项目的质量报告并及时送交委托单位。
【联系方式】
0571-86971085、88273072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